一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
极限定义和性质
极限的定义
数列极限的定义 (ε−N定义)
若 ∀ε>0,∃N>0, 当 n>N时,总有∣an−A∣<ε 则称 an 的极限为 A 或称 an 收敛于 A, 记作 n→0liman=A 或 an→A(n→∞)
例题
证明:n→∞lim[1+n(−1)n]=1
证明:n→∞lim[1+n(−1)n]=1
解析:
∣∣∣∣∣[1+n(−1)n]−1∣∣∣∣∣=n1
∀ε>0,∃N=⌊1/ε⌋+1 当 n>N时,总有∣∣∣∣∣[1+n(−1)n]−1∣∣∣∣∣<ε
因此: n→∞lim[1+n(−1)n]=1
函数极限的定义 (ε−δ定义)
若 ∀ε>0,∃δ>0, 当 o<∣x−a∣<δ 时,总有∣f(x)−A∣<ε 则称当 x→a 时 f(x) 的极限为 A 记作 x→alimf(x)=A 或 f(x)→A(x→a)
例题
证明:x→+∞limx∣sinx∣=0
证明:x→+∞limx∣sinx∣=0
极限的性质
双侧极限,单侧极限
右极限:设函数 f(x) 在点 x0 的某个右领域内有定义. 若存在常数 A, 对于任意
给定的正数 ε, 总存在正数 δ 使得 x0<x<x0+δ 时有 ∣f(x)−A∣<ε
则称常数 A 为函数 f(x) 在点 x0 处的右极限,记作
x→x0 +limf(x)=A或f(x0 +)=A或f(x0+0)=A
(1)x→x0limf(x) 存在的充要条件是左极限 x→x0 −limf(x) 与右极限x→x0 +limf(x) 都存在且相等
(2)x→∞limf(x) 存在的充要条件是左极限 x→+∞limf(x) 与右极限x→−∞limf(x) 都存在且相等
唯一性
若极限存在,则必唯一
有界性
(1) 若数列极限 n→∞limxn 存在,则存在 M>0, 对于一切 n 都有 ∣ xn ∣≤M 成立
(2) 若 x→x0limf(x) 存在,则存在 δ 及 M>0, 当 0<∣x−x0∣<δ 时就有 ∣f(x)∣≤M 成立
数列极限存在,则数列有界。函数极限存在,则局部有界。
保号性
若 x→x0limf(x)=A>B, 则存在 δ>0, 当 0<∣x−x0∣<δ 时就有 f(x)>B 成立
例题
证明: f(x)=x(x−1)(x−2)2∣x∣sin(x−2) 在区间 (−1,0) 内有界
证明: f(x)=x(x−1)(x−2)2∣x∣sin(x−2) 在区间 (−1,0) 内有界
极限的求解方法
定义法
利用极限的定义来求解
求解策略: 先猜后证法
极限的四则运算与复合运算
初等函数的定义:由基本初等函数,经过有限次四则运算或有限次复合,得到的能用一个式子表示的函数
基本初等函数:常函数,幂函数,指数函数,对数函数,三角函数,反三角函数
极限的四则运算的前提:单个极限必须存在
注:在不确定每个函数极限是否存在的情况下不能使用极限的四则运算(除法分母不得为0)
例题1
设 n→∞lim(an+bn)=1,n→∞lim(an−bn)=3, 证明 an 和 bn 的极限存在,并求极限。
设 n→∞lim(an+bn)=1,n→∞lim(an−bn)=3, 证明 an 和 bn 的极限存在,并求极限。
例题2
复合运算的极限法则
设函数 y=f(g(x)) 是由函数 y=f(u),u=g(x) 复合而成,若 u→alimf(u)=A,x→x0limg(x)=a, 且在某个 ⋃o(x0) 内有 g(x)=a 或 f(x) 在 x=a 处连续,则 x→x0limf[g(x)]=A
无穷量的计算
注:无穷小和无穷大并不是一个非常小的数,而是一个函数且大与小是不谈正负的
无穷小和无穷大的性质
- 有限个无穷小的和或差仍是无穷小;有限个无穷大的和或差仍是无穷大
- 有界函数与无穷小的乘积是无穷小;有界函数与无穷大的和是无穷大
- 无穷大的倒数是无穷小;无穷小的倒数是无穷大
- 因变量 S→a 的充要条件是:存在无穷小 γ,使得 S=a+γ
- 无穷小 α 和 β 等价的充要条件是 β=α+o(α)
- 等价无穷小(大)具有反身性、对称性和传递性
无穷小量分出法
x→∞limbmxm+⋯+b1x+b0anxn+⋯+a1x+a0=⎩⎪⎨⎪⎧∞(n>m)bnan(n=m)0(n<m)
例题1
x→∞lim7x3+5x2−33x3+4x2+2=
x→∞lim7x3+5x2−33x3+4x2+2=73
例题2
x→∞lim2x3−x2+53x2−2x−1=
x→∞lim2x3−x2+53x2−2x−1=0
无穷小的阶
设 α,β 都是无穷小
- 如果 limβα=0 则称 α 是 β 的高阶无穷小,记作 α=o(β)
- 如果 limβα=A=0 则称 α 是 β 的同阶无穷小,记作 α=O(β)
- 如果 limβα=1 则称 α 是 β 的等价无穷小,记作 α∼β
无穷小阶的运算
设 m,n 是正整数,当 x→0 时,f(x)=o(xm),g(x)=o(xn), 其中 m>n 则:
(1)f(x)=o(xn) 记作 o(xm)=o(xn);
(2)f(x)±g(x)=o(xn) 记作 o(xm)±o(xn)=o(xn);
(3)f(x)g(x)=o(xm+n) 记作 o(xm)×o(xn)=o(xm+n);
(4)xnf(x)=o(xm−n) 记作 xno(xm)=o(xm−n)
上式等号含义为“左边推出右边”
单调有界准则
准则:单调有界数列必有极限
(1) 若 xn 是单调增加且有上界的数列,则 n→∞limxn 存在;若数列无上界,则 n→∞limxn=+∞
(2) 若 xn 是单调减少且有下界的数列,则 n→∞limxn 存在;若数列无下界,则 n→∞limxn=−∞
常见单调性的判断方法
- 前项减后项 an+1−an
- 放置于函数中讨论
例题1
设 0<x1<3,xn+1=xn(3−xn)(n=1,2,⋯) 证明数列 xn 的极限存在,并求此极限
设 0<x1<3,xn+1=xn(3−xn)(n=1,2,⋯) 证明数列 xn 的极限存在,并求此极限 23
夹逼准则(迫敛准则)
若 α≤γ≤β 且 limα=limβ=A, 则 limγ=A
特殊情况
- 如果数列 xn 满足 n→∞lim∣xn∣=0,则 n→∞limxn=0
- 如果数列 yn 有界且数列 xn 满足 n→∞limxn=0 ,则n→∞limxnyn=0
加强形式:若 min(α,β)≤γ≤max(α,β) 且 limα=limβ=A, 则 limγ=A
例题1
求 n→∞limnnn!=
求 n→∞limnnn!=0
例题2
求 n→∞lim(n2+n+11+n2+n+22+⋯+n2+n+nn)=
求 n→∞lim(n2+n+11+n2+n+22+⋯+n2+n+nn)=21
例题3
求 n→∞limk=n2∑(n+12)k1=
求 n→∞limk=n2∑(n+12)k1=2
例题4
求 n→∞lim(2n+3n)n1=
求 n→∞lim(2n+3n)n1=3
等价无穷小
等价无穷小替换:
设 α∼α1,β∼β1 且 limα1β1 存在,则 limαβ=limα1β1
常见的等价无穷小:
(1) (x→0)ln(1+x)∼arctanx∼sinx∼x∼arcsinx∼tanx∼ex−1
(2) x−sinx∼61x3,arcsinx−x∼61x3
(3) tanx−x∼31x3,x−arctanx∼31x3
(4) x−ln(1+x)∼21x2
(5) ex−1∼x,ax−1∼xlna
(6) x∼ln(1+x)(x→0),lnx∼x−1(x→1)
(7) (1+x)a−1∼ax,n1+x−1∼n1x,1−cosαx∼2αx2
替换原则
(1) 乘除法中,无穷小因子可以直接替换
(2) 加减法中需满足上下同阶或无穷小同阶不等价原则后,才可以替换
例题1
x→0lim(x+x2)ln(1+x)arcsinxex−esinx=
x→0lim(x+x2)ln(1+x)arcsinxex−esinx=61
例题2
x→0limlncosxex2−cosx=
x→0limlncosxex2−cosx=−3
例题3
x→0limarctanx−tanxarcsinx−sinx=
x→0limarctanx−tanxarcsinx−sinx=−21
海涅定理(归结原则)
(1) x→alimf(x)=A 的充要条件为:对于任意趋向于 a 的数列 xn, 都有 n→∞limf(xn)=A
(2) x→+∞limf(x)=A 的充要条件为:对于任意趋向于 +∞ 的数列 xn, 都有 n→∞limf(xn)=A
(3) x→alimf(x)=∞ 的充要条件为:对于任意趋向于 a 的数列 xn, 都有 n→∞limf(xn)=∞
海涅定理是沟通数列极限于函数极限的桥梁,能将数列极限转化为函数极限来求解,本质是一种极限的变量代换x=x_n
列与子列的关系
(1)n→+∞limxn=A(∞) 的充要条件是对于 xn 任何子数列 xkn 都有 n→+∞limxkn=A(∞)
(2) 设数列 xn 被分为 m 个互不相交的子数列,则 n→+∞limxn=A 的充要条件是这 m 个子数列的极限都是 A
特别有 n→+∞limxn=A 的充要条件是 n→+∞limx2n=A 且 n→+∞limx2n+1=A
若存在两个子数列不收敛于同一常数,则原数列必发散
{至少一个子列发散存在两个子列收敛于不同的极限
例题1
证明: 如果存在正整数 p, 使得 n→+∞lim(an+p−an)=λ, 则 n→+∞limnan=pλ
洛必达法则
分式型为不定式 00,∞∞ 的洛必达法则(其他类型未定式需转为此类型)
设 (1) limf(x)=limg(x)=0(∞)
(2) x∈⋃o(a),∃f′(x),g′(x) 且 g′(x)=0
(3) x→∞limg′(x)f′(x)=A(∞)
则 x→alimg(x)f(x)=A(∞)
注意
- 洛必达法则使用的条件是苛刻的,即使是 00 也不一定能使用,如 x→0limxsinx1sin(xsin(x1)) 不能使用甚至极限不存在
- 洛必达法则是后验的,若 x→∞limg′(x)f′(x)=A(∞) 不存在且不为 ∞ 不能得出原极限不存在(即此时洛必达法则失效,需使用其他方法)
- 使用洛必达法则后,若仍是未定式,但符合洛必达法则条件,可以再次使用
- 多数情况,单纯使用洛必达法则会出现越算越复杂的情况甚至算不出来。因此要先简化式子,打组合拳,综合使用多种方法。
例题1
f(x) 在点 x0=0 的某个领域内有二阶导数,且 x→0lim(1+x+xf(x))x1=e3
求 f(0),f′(0),f′′(0)
泰勒公式
具体内容见第二章;
例题1
x→0limx2(x+ln(1−x))cosx−e−2x2=
x→0limx2(x+ln(1−x))cosx−e−2x2=61
例题2
x→0limtanx−sinxtan(tanx)−sin(sinx)=
x→0limtanx−sinxtan(tanx)−sin(sinx)=2
微分中值定理
具体内容见第二章;
例题1
\lim\limits_{x\to \infty}x^2(\arctan \dfrac{a}{x}-\arctan \dfrac{a}{x+1})=\underline{\qquad \qquad}
\lim\limits_{x\to \infty}x^2(\arctan \dfrac{a}{x}-\arctan \dfrac{a}{x+1})=\underline{\qquad 2\qquad}
例题2
x→0+limtanx−sinxtan(tanx)−tan(sinx)=
x→0+limtanx−sinxtan(tanx)−tan(sinx)=1
*积分与积分定义
∫abf(x)dx=n→∞limcnb−ak=1∑cnf[a+cnb−a⋅k]
基本策略
- 人为提出 n1
- 不足缺项
- 放缩
例如:
n1⋅1+(nk)21=∫nknk+11+(nk)21dx(x≥nk)≥∫nknk+11+x21
若 f(x) 在 (−∞,+∞) 上有定义且有界,且在 [0,1] 可积 ,p 是整数,则 n→∞limn+p1k=1∑nf(n+pk)=∫01f(x)dx
例题1
n→+∞limlnn(1+n1)2(1+n2)2⋯(1+nn)2=
n→+∞limlnn(1+n1)2(1+n2)2⋯(1+nn)2=4ln2−2
例题2
n→+∞lim⎣⎢⎡n+1sinnπ+n+21sinn2π+⋯+n+n1sinπ⎦⎥⎤=
n→+∞lim⎣⎢⎡n+1sinnπ+n+21sinn2π+⋯+n+n1sinπ⎦⎥⎤=π2
无穷级数
见第四章无穷级数;
比值法与根值法的极限
(1) 设比值极限 n→+∞lim∣∣∣∣∣an−1an∣∣∣∣∣=q, 若 q<1, 则 n→+∞liman=0; 若 q>1, 则 n→+∞liman=∞
(2) 设比值极限 n→+∞limn∣an∣=q, 若 q<1, 则 n→+∞liman=0; 若 q>1, 则 n→+∞liman=∞
*施托尔兹(stolz)定理
设函数 bn 单调增加且 n→+∞limbn=+∞ 或数列 bn 严格单调递减且 n→+∞limbn=0,n→+∞liman=0
如果 n→+∞limbn−bn−1an−an−1 存在或为 ∞, 则 n→+∞limbnan=n→+∞limbn−bn−1an−an−1
当 an=k=1∑nck 或 bn=k=1∑ndk 可以简化运算。
例题1
证明: 设 n→+∞liman 存在或为 ∞, 则 n→+∞limna1+a2+⋯+an=n→+∞liman
例题2
证明: 设 an>0(n=1,2⋯) 若 n→+∞liman 存在或为 ∞ 则 n→+∞limna1a2⋯an=n→+∞liman
*欧拉常数
(调和级数) 1+21+⋯+n1=lnn+C+o(1) 其中 C 为欧拉常数约为 0.5772
*斯特林公式
n!=2πnnne−n+12nθn0<θn<1n!∼2πn(en)n
常用模型的处理方法
先求通项再就极限
例题1
设 xn=1+1+11+1+21+⋯+1+2+⋯+n1 求 n→∞limxn=
设 xn=1+1+11+1+21+⋯+1+2+⋯+n1 求 n→∞limxn=2
例题2
求数列 a0=0,an=4an−1+3 的极限
求数列 a0=0,an=4an−1+3 的极限 1
两类重要极限
第一类重要极限 x→0limxsinx
第二类重要极限 x→0lim(1+x)x1=e
1∞ 三步走:
- 写出 (1+f(x))g(x)(f(x)→0,g(x)→∞) 的形式
- 求出 limf(x)g(x)=A
- 答案为 eA
例题1
求 x→0lim(cos2x+x2)x21=
求 x→0lim(cos2x+x2)x21=e−1
例题2
求 x→0lim(nex+e2x+⋯+enx)ne=
求 x→0lim(nex+e2x+⋯+enx)ne=e2e(n+1)
根式的处理方法————有理化
例题1
x→+∞limx(1+x2−x)=
x→+∞limx(1+x2−x)=21
例题2
x→+∞limx21+xarctanx−cosx=
x→+∞limx21+xarctanx−cosx=43
倒代换(无穷大处理方法)
令 t=x1 将无穷大量转为无穷小量
幂指形函数处理方法
通过取对数运算,将其转化为乘积的极限
加减法与乘除法的转化
加减法通过取指数 limf(x)=limlnef(x) 转为乘积的形式
乘除法通过取对数 limf(x)=limeln(f(x)) 转为加减法的形式
一元函数的连续性
连续与间断
连续函数的定义:设 y=f(x) 在 x0 的某个领域内有定义,若 x→x0limf(x)=f(x0) 则称 y=f(x) 在 x0 处连续。
注: f(x) 在 x0 处连续等价于
{f(x)在某领域内有定义,f(x0)存在f(x)左右极限存在且相等x→x0limf(x)=f(x0)
初等函数在定义区间内连续
间断点及其分类
若 f(x) 在 x0 的去心邻域内有定义,但在 x0 不连续,则称 f(x) 在 x0 点间断,并称 x0 为 f(x) 的间断点
间断点存在的前提是 f(x) 在去心邻域内有定义
x0 是间断点的 3 种情况
(1) f(x0) 无定义,但在 x0 的某去心邻域内有定义
(2) x→x0limf(x) 不存在
(3) f(x) 有定义且 x→x0limf(x) 存在,但 x→x0limf(x)=f(x0)
间断点的类型
第一类间断点:左右极限均存在的间断点
(1) 可去间断点: x→x0limf(x) 存在
(2) 跳跃间断点:在 x0 处 f(x) 的左右极限都存在但不相等。
第二类间断点:左右极限至少一个不存在
(3) 无穷间断点:左右极限至少一个为无穷大
(4) 振荡间断点:极限不存在且振荡
例题1
f(x)=(ex−1)(x−2)ex−11ln∣1+x∣ 的第二类间断点有 个
f(x)=(ex−1)(x−2)ex−11ln∣1+x∣ 的第二类间断点有 3 个
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
最值定理:f(x) 在闭区间 [a,b] 上有最大值和最小值
介值定理:介于 f(x) 在闭区间 [a,b] 上最大值 M 和最小值 m 之间的任何值 c, 至少存在一点 x0∈[a,b], 使得 f(x0)=c(x0 不唯一 )
例题1
设 f(x) 在 [0,1] 上连续,且 f(0)=f(1), 求证:
(1) 存在 x∈[0,1], 使 f(x)=f(x+21);
(2) 对任何正整数 n, 存在 x∈[0,1], 使 f(x)=f(x+n1)
零点定理: 若 f(a)f(b)<0, 则至少存在一点 x0∈(a,b) 使得 f(x0)=0
结合单调性判断根的个数
连续函数的其他性质
(1) 保号性:设 f(x) 在点 x0 连续,且 f(x0)>A(或f(x0)<B), 则存在 x0 的邻域 ⋃(x0),使得对任何 x∈⋃(x0) 都有 f(x)>A(或f(x0)<B)
(2) 连续函数的四则运算和复合运算后函数仍连续
(3) 若函数 f(x) 在区间 I 上连续且 f(x)=0, 则恒有 f(x)>0 或 f(x)<0
一元函数微分学
导数与微分
导数与微分的相关概念
导数的定义:设 y=f(x) 在 ⋃(x0) 有定义,若存在极限Δx→0limΔxΔy=Δx→0limΔxf(x0+Δx)−f(x0),
则称 f(x) 在 x0 处可导并称此极限为 f(x) 在 x0 处的导数,记为 f′(x)y′∣∣∣∣∣x=x0dxdy∣∣∣∣∣x=x0dxdf(x)∣∣∣∣∣x=x0
注:
(1)等价定义 f′(x0)=x→x0limx−x0f(x)−f(x0)
(2) f(x) 在 x0 处可导等价于在 x0 处左右导数存在且相等
函数可导: 若 y=f(x) 在 (a,b) 内每一点都可导,则称 f(x) 在 (a,b) 内可导。
若 y=f(x) 在 (a,b) 内每一点都可导且在 x=a处有右导数、在 x=b 处有左导数,则称 f(x) 在 [a,b] 上可导(端点处不一定可导)
例题1
求 f(x)=(ex−1)(e2x−2)⋯(enx−n) 在 x=0 处的导数为
求 f(x)=(ex−1)(e2x−2)⋯(enx−n) 在 x=0 处的导数为 (−1)n−1(n−1)!
例题2
例题3
设 f(x)=arcsinx⋅1+sinx1−sinx, 求 f′(0)=
设 f(x)=arcsinx⋅1+sinx1−sinx, 求 f′(0)=1
导数的简单性质
- 可导必连续
- 函数在某点可微的充要条件为函数在此处可导
- 函数可导则曲线光滑,但曲线光滑不一定可导(在可导点存在切线)
- 可导不一定连续可导(导函数不一定连续)
例题1
是确定 a,b 的值使得函数
f(x)=⎩⎪⎨⎪⎧ax+bx+x2sinx1x≥0,x<0
在 x=0 处可导,并讨论导函数的连续性
注: 导函数在 x0 的极限值等于该点的导数值前提是导数极限必须存在。若导函数极限不存在,函数在该点仍可能有导数。
*导数的介值定理:设 f(x) 在 [a,b] 上可导且 f′(a)=f′(b) 对于介于 f′(a),f′(b) 之间的任何值 r,都存在 x0 使得 r=f′(x0) 不要求导函数连续
微分的定义
设 y=f(x) 在 x0 的某个邻域内有定义,若函数增量 Δy=f(x0+Δx)−f(x0)
可表示为 Δy=AΔx+o(Δx),Δx→0 则称 y=f(x) 在 x0 处可微,称 Δy 的线性主部 AΔx 为函数 y=f(x) 在点 x0 处的微分,记作 dy∣∣∣∣∣x=x0
求导法则
(1) 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
(2) 导数的四则运算公式
(3) 微分形式的不变性
df(u)=f′(u)du
(4) 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
设 y=f(u),u=g(x) 且 f(u),g(x) 都可导,则复合函数 y=f(g(x)) 的导数为 y′=f′(u)g′(x)
(5) 反函数的求导法则
反函数导数等于原函数导数的导数,即 dydx=dxdy1
(6) 隐函数的求导法则
由 F(x,y)=0 确定的函数 y=f(x) 称为隐函数
三步骤
- 代入 x 求出 y
- 两边同时对 x 求导
- 将 x,y 的值代入求导后的表达式
例题1
ln(x2+y)=x3y+sinx 则 dxdy∣∣∣∣∣x=0=
ln(x2+y)=x3y+sinx 则 dxdy∣∣∣∣∣x=0=1
例题2
y=f(x) 由 cos(xy)+lny−x=1 确定,则 n→∞limn[f(n2)−1]=
y=f(x) 由 cos(xy)+lny−x=1 确定,则 n→∞limn[f(n2)−1]=2
(7)对数求导法
常用于幂指型和多项乘积的函数求导
例题1
设 y=(1+sinx)x 则 dy∣∣∣∣∣x=π=
设 y=(1+sinx)x 则 dy∣∣∣∣∣x=π=−πdx
(8)参数方程确定的函数求导
{x=φ(t)y=ϕ(t)
(t 为参数) 其中 φ(t),ϕ(t) 均可导且 φ′(t)=0, 则
dxdy=dtdxdtdy=φ′(t)ϕ′(t)dx2d2y=dxddxdy=[φ′(t)]3ϕ′′(t)φ′(t)−φ′′(t)ϕ′(t)
例题1
{x=arctanty=3t+t3
则 dx2d2y∣∣∣∣∣t=1=
{x=arctanty=3t+t3
则 dx2d2y∣∣∣∣∣t=1=48
高阶导数
对于 n≥2,可以归纳地定义函数 y=f(x) 的 n 阶导数为 y(n)=(y(n−1))′
高阶导数的求解方法
(1) 归纳法
直接求解导数,寻找规律
(2) 公式法
高阶导数的牛顿莱布尼兹公式:设 u=u(x),v=v(x) 都具有 n 阶导数,则
(uv)(n)=n=0∑nCnku(k)v(n−k)
例题1
f(x)=x2⋅2x 在 x=0 处的 n 阶导数 f(n)(0)=
f(x)=x2⋅2x 在 x=0 处的 n 阶导数 f(n)(0)=n(n−1)(ln2)n−2
常见的高阶导数公式
(ax)(n)=axlnna,a>0
(cosx)(n)=cos(x+n⋅2π)
(ax+b1)(n)=(−1)n(ax+b)(n+1)n!an
(logax)(n)=(−1)(n−1)xnlna(n−1)!,a>0且a=1
(sinx)(n)=sin(x+n⋅2π)
例题1
y=2x2−3x−24x−3 求 y(n)=
y=2x2−3x−24x−3 求 y(n)=(x−2)(n+1)(−1)nn!+2(2x+1)n+1(−1)nn!2n
(3) 利用泰勒公式求高阶导数
微分中值定理
罗尔定理
如果函数 f(x) 满足:
- 在闭区间 [a,b] 上连续;
- 在开区间 (a,b) 内可导;
- f(a)=f(b),则在 (a,b) 内至少存在一点 ξ,使得 f′(ξ)=0
罗尔定理证明题的一般性方法——微分方程法
- 将中值等式的 ξ 换为 x,并令 y=f(x) ,可得到与之配对的微分方程
- 解这个微分方程,并把通解表示为 G(x,y)=C 的形式
- 令辅助函数 F(x)=G[x,f(x)]
- 确定 F(x) 满足罗尔中值定理的区间,则在区间内所求的中值等式成立
例题1
设函数 f(x) 在闭区间 [0,4π] 上连续,在开区间 (0,4π) 内可导,且 f(4π)=0。证明:存在一点 ξ∈(0,4π),使得 2f(ξ)+sin2ξ⋅f′(ξ)=0
设函数 f(x) 在闭区间 [0,4π] 上连续,在开区间 (0,4π) 内可导,且 f(4π)=0。证明:存在一点 ξ∈(0,4π),使得 2f(ξ)+sin2ξ⋅f′(ξ)=0。
例题2
设函数 f(x) 在闭区间 [0,1] 上连续,在开区间 (0,1) 内可导,且 f(0)=f(1)=0,f(21)=1。证明:对于任意的 λ,存在一点 ξ∈(0,1),使得 f′(ξ)−λ[f(ξ)−ξ]=1
设函数 f(x) 在闭区间 [0,1] 上连续,在开区间 (0,1) 内可导,且 f(0)=f(1)=0,f(21)=1。证明:对于任意的 λ,存在一点 ξ∈(0,1),使得 f′(ξ)−λ[f(ξ)−ξ]=1。
拉格朗日中值定理
如果函数 f(x) 满足:
在闭区间 [a,b] 上连续;在开区间 (a,b) 内可导,则在 (a,b) 内至少存在一点 ξ,使得
f′(ξ)=b−af(b)−f(a)或f(b)−f(a)=f′(ξ)(b−a)
基本思路一:见到两点的函数值,或 f(b)−f(a) 或 b−af(b)−f(a)
例题1
求 n→∞limn2(arctanna−arctann+1a)=
求 n→∞limn2(arctanna−arctann+1a)=a
基本思路二:沟通 f 与 f′ (或 f′ 与 f′′)
基本思路三:同阶三点的函数值(或导数值),考虑多次使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
柯西中值定理
如果函数 f(x) 满足, 在闭区间 [a,b] 上连续; 在开区间 (a,b) 内可导;
则在 (a,b) 内至少存在一点 ξ, 使得
g′(ξ)f′(ξ)=g(b)−g(a)f(b)−f(a)
常见用法一: ξ 与参数并存,且参数可分离
例题1
设 ab>0(a>b) 证 ∃ξ∈(a,b) 使得 aeb−bea=(a−b)(1−ξ)eξ
设 ab>0(a>b) 证 ∃ξ∈(a,b) 使得 aeb−bea=(a−b)(1−ξ)eξ
常见用法二: 双中值问题(若其中一个中值多次出现,优先处理复杂的)
*例题2
f(x)∈c[a,b],(a,b) 内可导 f(a)=f(b)=1
证 ∃ξ,η∈(a,b) 使 2e2ξ−η=(ea+eb)[f′(η)+f(η)]
f(x)∈c[a,b],(a,b) 内可导 f(a)=f(b)=1
证 ∃ξ,η∈(a,b) 使 2e2ξ−η=(ea+eb)[f′(η)+f(η)]
例题3
函数 f(x)∈c[0,1],(0,1) 内可导,证 ∃ξ,η∈(0,1) 使得 π4f′(ξ)=(1+η2)f′(η)
函数 f(x)∈c[0,1],(0,1) 内可导,证 ∃ξ,η∈(0,1) 使得 π4f′(ξ)=(1+η2)f′(η)
泰勒公式
泰勒公式的相关概念
泰勒公式 (拉格朗日型余项)
如果函数 f(x) 在含有 x0 的某个开区间 (a,b) 内具有 n+1 阶导数,则 ∀x∈(a,b) 有
f(x)=f(x0)+f′(x0)(x−x0)+2!f′′(x0)(x−x0)2+⋯+n!f(n)(x0)(x−x0)n+Rn(x)
余项 Rn(x)=(n+1)!f(n+1)(ξ)(x−x0)(n+1),ξ 在 x 与 x0 之间
泰勒公式 (皮亚诺型余项)
若 f(x) 在 x0 具有直到 n 阶导数,则在 x0 的某个邻域内有 n 阶泰勒公式
f(x)=f(x0)+f′(x0)(x−x0)+2!f′′(x0)(x−x0)2+⋯+n!f(n)(x0)(x−x0)n+o((x−x0)n)(x→x0),
o((x−x0)n) 称为皮亚诺型余项
研究局部时,使用皮亚诺余项型;研究全局时,使用拉格朗日余项型
麦克劳林公式 x0=0 时的泰勒公式称为麦克劳林公式。
f(x)=f(0)+f′(0)x+2!f′′(0)x2+⋯+n!f(n)(0)xn+(n+1)!f(n+1)(θx)x(n+1)(0<θ<1)f(x)=f(0)+f′(0)x+2!f′′(0)x2+⋯+n!f(n)(0)xn+o(xn)
常见的麦克劳林公式
(1)ex=1+x+2!x2+⋯+n!xn+o(xn)
(2)sinx=x−3!x3+5!x5−⋯+(−1)n−1(2n−1)!x2n−1+o(x2n)
(3)cosx=1−2!x2+4!x4−⋯+(−1)n(2n)!x2n+o(x2n+1)
(4)ln(x+1)=x−2x2+3x3−⋯+(−1)nnxn+o(xn)
(5)(1+x)a=1+ax+2!a(a−1)x2+⋯+n!a(a−1)⋯(a−n+1)xn+o(xn)
泰勒公式的应用
麦克劳林公式的间接展开法
- 代入法
- 运算法
- 复合法
例题1
x→0limtanx−sinxtantanx−sinsinx=
x→0limtanx−sinxtantanx−sinsinx=2
利用泰勒公式求极限
展开原则
(1)上下同阶原则
(2) 单看分子,分母:展开至两项之和(差)第一项未被抵消的最低次项
求解高阶导数
联系高阶导数
例题2
x→0limx2[x+ln(1−x)]cosx−e−2x2=
x→0limx2[x+ln(1−x)]cosx−e−2x2=61
例题3
f(x)=exsin2x 求 f(4)(0)=
f(x)=exsin2x 求 f(4)(0)=−24
例题4
设函数在 [−1,1] 上具有三阶连续导数,且 f(−1)=0,f(1)=1,f′(0)=0 证明:存在 ξ∈(−1,1), 使得 f′′′(ξ)=3
设函数在 [−1,1] 上具有三阶连续导数,且 f(−1)=0,f(1)=1,f′(0)=0 证明:存在 ξ∈(−1,1), 使得 f′′′(ξ)=3
导数的应用
函数的单调性与极值
单调性的定义
y=f(x)(x∈D),∀x1,x2∈D, 且 x1<x2, 恒有 f(x1)<f(x2) 在 D 上(严格)单调递增
单调性的判别法
设函数 y=f(x)∈c[a,b],(a,b) 可导
若在 (a,b) 内 f′(x)>0 则函数 y=f(x) 在 [a,b] 上单调递增
注: 求单调区间的一般方法
- 求导数为零的点和不可导点
- 用上述点将定义域化为若干区间
- 判断上述区间的单调性
两个不同单调区间不可用 ⋃ 连接。
极值点的概念
若 ∃δ>0 当 0<∣x−x0∣<δ 时,有 f(x)>f(x0) 称 x0 为 f(x) 的极小值点 (极小值点不是点,存在于邻域中) f(x0) 为 f(x) 的极小值
极值点的判别法
(1) 费马定理 (极值存在的必要条件) 若函数 f(x) 在 x0 处可导,且在 x0 处取得极值点,那么 f′(x0)=0
(2) 第一充分条件:
设 y=f(x) 在 x0 处的某个去心邻域内可导且在 x0 处连续;若在 x0 的左邻域上 f′(x)>0, 在 x0 的右邻域上 f′(x)<0, 则 f(x) 在 x0 处取得极大值
(3) 第二充分条件:
设 y=f(x) 在 x0 处二阶可导,且 f′(x0)=0,f′′(x0)=0,则当 f′′(x0)<0 时 x0 为极大值点,当 f′′(x0)>0 时 x0 为极小值点。
(4) 第三充分条件:
若 f′(x0)=f′′(x0)=⋯=f(2k−1)(x0)=0(k≥1),则当 f(2k)(x0)<0 时 x0 为极大值点,当 f(2k)(x0)>0 时 x0 为极小值点。
最值的概念
设 y=f(x) 在 [a,b] 上有定义 ,x0∈[a,b]
若对于 ∀x∈[a,b] 恒有 f(x)≤f(x0)
称 f(x0) 为 f(x) 在 [a,b] 上的最大值,x0 为 f(x) 的最大值点
最值的求法
- 求出函数在 (a,b) 上的驻点和不可导点
- 求出上述点和端点处的函数值
- 找出上述函数值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
若 f(x) 在一个区间上仅有唯一的极值点,则它一定是最值点
函数的凹凸性和拐点
函数的凹凸性
f(x) 在 I 上连续,∀x1,x2∈I 且 x1=x2 若恒有 f(2x1+x2)<2f(x1)+f(x2)
则称 f(x) 在 I 上的图形是凹的或 f(x) 是 I 上的凹函数。
凹凸性的充分条件 设 f(x)∈c[a,b],(a,b) 内具有二阶导数,若在 (a,b) 内 f′′(x)>0(<0), 则 f(x) 在 [a,b] 上图形是凹的(凸的)
凹凸区间的步骤
- 求定义域
- 求 f′′(x0)=0 或 f′′(x0) 不存在的点
- 划分若干区域判断 f′′(x) 的正负
拐点
连续曲线上凹弧与凸弧的交界点(有序数对)
拐点的必要条件: (x0,f(x0)) 为拐点等价于 f′′(x0)=0 或 f′′(x0) 不存在
拐点的判别法
(1) 设 f(x) 在 x=x0 处连续,在 x0 的某个去心邻域内二阶可导,且在该点的左右邻域内 f′′(x) 变号,
则点 (x0,f(x0)) 为曲线的拐点
(2) 若 f(x) 在 x0 的某个邻域内三阶可导且 f′′(x0)=0f′′′(x0)=0,则 (x0,f(x0)) 为拐点
(3) 若 f(x) 在 x0 处 2n+1 阶可导,且 f′′(x0)=f′′′(x0)=f(2n)=0,f(2n+1)(x0)=0
(x0,f(x0)) 为拐点。
琴生不等式
f(x)∈c[a,b],f′′(x)>0, 对 ∀x1,x2∈[a,b] 且 0<λ<1 有
f[λx1+(1−λ)x2]≤λf(x1)+(1−λ)f(x2)
曲率与渐近线
曲率与曲率半径
设曲线 L:y=f(x) 有连续的二阶导数。它在点 (x,y) 处的曲率定义为 K=(1+y′2)3/2∣y′′∣。
当 L={x=φ(t)y=ϕ(t) 给出时,则曲率 K=(φ′2+ϕ′2)3/2∣φ′ϕ′′−φ′′ϕ′∣
在 L 上点 (x,y) 处的曲率半径定义为 R=K1
渐近线
若曲线 c 上的点 M 沿着曲线无限地远离原点时,点 M 与某一直线 L 的距离趋向于 0 ,则称直线 L 为渐近线
铅直渐近线
- 只要有一侧为无穷大就是铅直渐近线
- x0 一般是无定义的点,但不一定是
- x0 一般是无穷间断点(存在于邻域中),但不一定是 。例 lnx
斜渐进线
(1) x→∞lim[f(x)−(ax+b)]=0(a=0)
a=x→∞limxf(x)b=n→∞lim[f(x)−ax]
(2) 同一方向上,水平渐近线与斜渐近线不共存
斜渐近线存在的必要条件:f(x) 与 x 为同阶无穷大,但不满足充分性。例 y=x+sinx 无斜渐近线
注: 有时根据图形求解更快。 例: 求y=x2−a2 的斜渐近线
无穷级数
常数项级数
常数项级数的概念和性质
常数项级数的概念
设有数列 un:u1,u2,⋯,un,⋯ 将其各项依次累加所得的式子 u1+u2+⋯+un+⋯ 称为 (常数项)无穷级数,简称 (常数项) 级数,
记作 n=1∑∞un=u1+u2+⋯+un+⋯
常数项级数收敛的概念
给定常数项级数 n=1∑∞un, 称 Sn=k=1∑nuk=u1+u2+⋯+un
为它前 n 项的部分和 (n∈N∗) 。如果存在着极限 S=n→∞limSn, 则称之为该级数的和,此时称该级数是收敛的,记为
S=n=1∑∞un。如果极限 n→∞limSn 不存在,则称该级数是发散的。称级数
rn=k=n+1∑∞uk=un+1+un+2+⋯ 为级数 n=1∑∞un 的余项。
级数 n=1∑∞un 收敛的充要条件是 rn 都收敛并有 n→∞limrn=n→∞lim(S−Sn)=0
例题1
用定义验证级数 n=1∑∞n(n+1)(n+2)1 是否收敛 41
用定义验证级数 n=1∑∞n(n+1)(n+2)1 是否收敛 41
例题2
用定义判断级数 n=1∑∞sin6nπ 是否收敛 发散
用定义判断级数 n=1∑∞sin6nπ 是否收敛 发散
例题3
*设正项级数 n=1∑∞an 发散,证明:n=1∑∞(a1+1)(a2+1)⋯(an+1)an=1
*设正项级数 n=1∑∞an 发散,证明:n=1∑∞(a1+1)(a2+1)⋯(an+1)an=1
常数项级数的求和方法
(1) 直接使用等比求和公式计算
(2) 直接求出部分和 Sn 的通项公式,后取极限
(3) 把级数 n=0∑∞un 视为幂级数 n=0∑∞anxn 当 x=x0 时所得的常数项级数,通过求出幂级数
n=0∑∞anxn 的和函数 S(x), 可得到 n=0∑∞un=S(x0)
例题1
求下列级数的和 21+31+221+321+⋯+2n1+3n1+⋯
求下列级数的和 21+31+221+321+⋯+2n1+3n1+⋯
常数项级数的基本性质
(1) 设 C 是任意非零常数,则级数 n=1∑∞un 与级数 n=1∑∞Cun 的敛散性相同。当 n=1∑∞un
收敛时,对任意常数 C 都有 n=1∑∞Cun=Cn=1∑∞un
(2)级数的加减分解 若级数 n=1∑∞un,n=1∑∞vn 都收敛,则有收敛级数 n=1∑∞(un+vn)=n=1∑∞un±n=1∑∞vn
{收敛±收敛=收敛收敛±发散=发散发散±发散=敛散不定
(3) 在级数中去掉、增加或改变有限项,其敛散性不变。(级数和一般会改变)
(4) 收敛级数任意加括号所得级数仍收敛,且其和不变。若正项级数加括号后所成的级数收敛,则原函数收敛;加括号后发散,则原函数发散。
(5) 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 若级数 n=1∑∞un 收敛,则有 n→∞limun=0
例题1
若级数 n=1∑∞(u2n−1+u2n) 收敛,则 B
(A)n=1∑∞un 必收敛 \qquad (B)n=1∑∞un 未必收敛 \qquad (C)n→∞limun=0 \qquad (D)n=1∑∞un 发散
若级数 n=1∑∞(u2n−1+u2n) 收敛,则 B
(A)n=1∑∞un 必收敛 \qquad (B)n=1∑∞un 未必收敛 \qquad (C)n→∞limun=0 \qquad (D)n=1∑∞un 发散
例题2
若级数 n=1∑∞an 收敛,则级数 D
$\small \displaystyle(A)\sum\limits^\infty_{n=1}\ |\ a_n\ |\ $ 收敛\qquad (B)n=1∑∞(−1)nan 收敛
(C)n=1∑∞anan+1 收敛\qquad (D)n=1∑∞2an+an+1 收敛
若级数 n=1∑∞an 收敛,则级数 D
$\small \displaystyle(A)\sum\limits^\infty_{n=1}\ |\ a_n\ |\ $ 收敛\qquad (B)n=1∑∞(−1)nan 收敛
(C)n=1∑∞anan+1 收敛\qquad (D)n=1∑∞2an+an+1 收敛
例题3
判断级数 n=1∑∞nn+1 的敛散性
判断级数 n=1∑∞nn+1 的敛散性
正项级数的审敛准则
定义: 每一项都大于零的级数称为正项级数
(1) 正项级数收敛的充要条件是它的部分和数列 Sn 有界。若正项级数 n=1∑∞un 发散,则它的和为 +∞
(2)正项级数的比较判别法
不等式形式:
设 n=1∑∞un 和 n=1∑∞vn 都是正项级数,且 un≤vn(n=1,2,⋯)。
若 n=1∑∞vn 收敛,则 n=1∑∞un 收敛;
若 n=1∑∞un 发散,则 n=1∑∞vn 发散
极限形式: 设 n=1∑∞un 和 n=1∑∞vn都是正项级数,且 n→∞limvnun=l,则
当 0<l<+∞, 时,n=1∑∞un 与 n=1∑∞vn 同敛散
当 l=0 时,若 n=1∑∞vn 收敛,则 n=1∑∞un 收敛;
若 n=1∑∞un 发散,则 n=1∑∞vn 发散
当 l=+∞ 时,若 n=1∑∞vn 发散,则 n=1∑∞un 发散;
若 n=1∑∞un 收敛,则 n=1∑∞vn 收敛
两个常见的参照级数及其敛散性:
(i)等比级数:n=1∑∞aqn−1={1−qa,∣q∣<1,发散,∣q∣≥1, 其中 a=0,q称为公比
(ii) p−级数:n=1∑∞np1={收敛,p>1,发散,q≤1,
当 p=1 时,级数 n=1∑∞n1=1+21+31+⋯+n1+⋯
称为调和级数,它是发散的,
例题1
判断下列级数的敛散性
(1)n=1∑∞4n2+(−1)n收敛
(2)n=1∑∞1+n31+n2发散
(3)n=1∑∞2n⋅sin3nπ收敛
(4)n=1∑∞(1−cosn1)收敛
(5)n=1∑∞an, 其中一般项 an, 满足 n→∞lim(nnsinn1an)=1发散
判断下列级数的敛散性
(1)n=1∑∞4n2+(−1)n收敛
(2)n=1∑∞1+n31+n2发散
(3)n=1∑∞2n⋅sin3nπ收敛
(4)n=1∑∞(1−cosn1)收敛
(5)n=1∑∞an, 其中一般项 an, 满足 n→∞lim(nnsinn1an)=1发散
(3)比值判别法: 若正项级数 n=1∑∞un, 满足 n→∞limunun+1=ρ,
则当 ρ<1 时,该级数收敛;当 ρ>1 时,该级数发散。
例题1
判断下列级数的敛散性
(1)n=1∑∞(n!)2(2n)!发散
(2)n=1∑∞3nn2收敛
(3)n=1∑∞2n−12n发散
判断下列级数的敛散性
(1)n=1∑∞(n!)2(2n)!发散
(2)n=1∑∞3nn2收敛
(3)n=1∑∞2n−12n发散
(4)根值判别法 若正项级数 n=1∑∞un, 满足 n→inftylimnun=ρ,
则当 ρ<1 时,该级数收敛;当 ρ>1 时,该级数发散。
例题1
判断下列级数的敛散性
(1)n=1∑∞nn1收敛
(2)n=1∑∞2n−(−1)n1收敛
判断下列级数的敛散性
(1)n=1∑∞nn1收敛
(2)n=1∑∞2n−(−1)n1收敛
注: 比值和根值判别法是判断正项级数敛散性的首选方法,它们使用的前提是所求极限必须存在且极限值不为1。
凡是能用比值判别法的级数,一定可以用根值判别法。
积分判别法: 设在 [1,+∞) 上 f(x)≥0 且单调递减 ,an=f(n), 则 n=1∑∞an 与
∫1+∞f(x)dx 同敛散
例题1
证明 n=2∑∞nplnqn1 当 p>1 时收敛,p<1 时发散;当 p=1 时,
只在 q<1 时级数才收敛。
证明 n=2∑∞nplnqn1 当 p>1 时收敛,p<1 时发散;当 p=1 时,
只在 q<1 时级数才收敛。
对数审敛法
(1) 若存在 α>0, 使当 n≥n0 时, lnnlnun1≥1+α, 则正项级数 n=1∑∞un 收敛于
(2)若 n≥n0 时,lnnlnun1≤1, 则正项级数 n=1∑∞un 发散
例题1
判断级数 n=2lim∞(lnn)lnn1 的敛散性 收敛
判断级数 n=2lim∞(lnn)lnn1 的敛散性 收敛
正项级数判断敛散性的一般步骤
(1)考察 n→∞limun 是否为零,若不为零则发散。
(2)若为零,则用比值法或根值法判断级数敛散性;
(3)若比值法和根值法均无效,则用比较判别法;
(4)若上述方法都行不通,考虑 Sn 是否有极限。
任意项级数的审敛法则
柯西收敛准则
级数 n=1∑∞un 收敛的充要条件:对任意给定的正数 ε,存在 N>0,
当 n,m>N 时,有
∣sm−sn∣=∣k=n+1∑mun∣<ε
例题1
利用柯西准则判别级数 n=1∑∞n(−1)n+1 的收敛性
利用柯西准则判别级数 n=1∑∞n(−1)n+1 的收敛性
交错级数的莱布尼兹判别法
设 un>0, 则称 n=1lim∞(−1)n−1un 为交错级数。如果数列 un 单调减小且 n→∞limun=0 .
则 n=1∑∞(−1)n−1un 收敛,且其和 S≤u1
例题1
判断级数的敛散性 n=1∑∞1+n2ncosnπ
判断级数的敛散性 n=1∑∞1+n2ncosnπ
级数的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
如果级数 n=1∑∞∣un∣ 收敛,则称级数 n=1∑∞un 绝对收敛
如果 n=1∑∞un 收敛,而 n=1∑∞∣un∣ 发散,则称级数 n=1∑∞un 条件收敛
绝对收敛的级数必收敛
(1) 若级数绝对收敛,则任意改变该级数各项的次序构成的新级数仍收敛,并且与原级数有相同的和(加法交换律成立)
(2)若级数条件收敛,对于事先指定的任何实数 a, 适当改变该级数各项的次序,则可使构成的新级数收敛于 a (加法交换律不成立)
例题1
级数 n=1∑∞(−1)n(1−cosna)(a>0)A
(A) 绝对收敛 \qquad (B) 条件收敛 \qquad (C) 发散 \qquad (D) 收敛性与 a 的取值有关
级数 n=1∑∞(−1)n(1−cosna)(a>0)A
(A) 绝对收敛 \qquad (B) 条件收敛 \qquad (C) 发散 \qquad (D) 收敛性与 a 的取值有关
例题2
设 an>0, 且 n=1∑∞an 收敛,常数 λ∈(0,2π),则级数 n=1∑∞(−1)n(ntannλ)a2nA
(A) 绝对收敛 \qquad (B) 条件收敛\qquad (C) 发散 \qquad (D) 敛散性与 λ 有关
设 an>0, 且 n=1∑∞an 收敛,常数 λ∈(0,2π),则级数 n=1∑∞(−1)n(ntannλ)a2nA
(A) 绝对收敛 \qquad (B) 条件收敛\qquad (C) 发散 \qquad (D) 敛散性与 λ 有关
例题3
*证明级数 n=2∑∞n+(−1)n(−1)n 条件收敛
*证明级数 n=2∑∞n+(−1)n(−1)n 条件收敛
注: 若正项级数 n=1∑∞an 收敛,且 n→∞limbn=k 存在,则级数 n=1∑∞anbn 与 n=1∑∞(−1)nanbn 均绝对收敛
函数项级数
函数项级数与幂级数的相关概念
函数项级数的定义: 设给定一个定义在区间上 [a,b] 上的函数列 u1(x),u2(x),⋯,un(x),⋯
则 u1(x)+u2(x)+⋯+un(x)+⋯ 叫做函数项级数
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: 对于区间 [a,b] 上的每一个值 x0, 级数成为常数项级数后收敛,则称 x0 是级数的收敛点,
所有收敛点的全体成为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
注: 求一般的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时,通常是将函数项的自变量 x 固定,从而将它看作数项级数来讨论其敛散性
例题1
求级数 n=0∑∞nn+x(n+x)n 的收敛域 (1,+∞)
求级数 n=0∑∞nn+x(n+x)n 的收敛域 (1,+∞)
例题2
级数 n=1∑∞(lnx)n 的收敛域是 (e1,e)
级数 n=1∑∞(lnx)n 的收敛域是 (e1,e)
函数项级数的和函数: 对于收敛域内的任一点 x 级数都有一个确定的和 S(x)=n=1∑∞un(x),Sn 是定义在收敛域上的函数,则称其为级数的和函数
幂级数的定义: 形如 n=0∑∞an(x−x0)n 的级数为幂级数
阿贝尔定理: 如果点 x0(x0=0) 是幂级数 n=0∑∞anxn 的收敛点,则对于一切满足 ∣x∣<∣x0∣ 的一切 x,
该幂级数都绝对收敛。而如果点 x0 是该幂级数的发散点,则对于一切满足 ∣x∣>∣x0∣ 的 x ,该幂级数都发散。
例题1
若 n=0∑∞an(x−1)n 在 x=−1 处收敛,则此级数在 x=2 处 绝对收敛
若 n=0∑∞an(x−1)n 在 x=−1 处收敛,则此级数在 x=2 处 绝对收敛
幂级数的收敛半径: 对于幂级数 n=0∑∞anxn, 存在正数 R, 使得对一切 ∣x∣<R, 该幂级数都绝对收敛,
而当 ∣x∣>R 时该幂级数都发散,则称 R 为该幂级数的收敛半径,称开区间 (−R,R) 为该幂级数的收敛区间。当幂级数只有在 x=0 收敛时,规定其收敛半径 R=0;
当对一切 x 幂级数都收敛时,规定收敛半径 R=+∞ 。任何幂级数都存在收敛半径 R:0≤R≤+∞
幂级数的收敛域求法: 对于幂级数 n=1∑∞anxn
(1) 若任意项an=0, 如果 n→∞lim∣an∣∣an+1∣=ρ 或 n→∞limn∣an∣=ρ,则幂级数的收敛半径 R=ρ1
规定: 当ρ=0 时,R=+∞ ;当 ρ=+∞ 时, R=0 。
(2)收敛区间 (−R,R) 中加入该幂级数的收敛端点(代入端点值单独判断),则得到该幂级数的收敛域。
例题1
级数 n=0∑∞(−1)n−1nxn 的收敛域为 (−1,1]
级数 n=0∑∞(−1)n−1nxn 的收敛域为 (−1,1]
例题2
设有级数n=0∑∞an(2x+1)n, 若 n→∞lim∣∣∣∣∣an+1an∣∣∣∣∣=31, 则该幂级数的收敛半径为 32
设有级数n=0∑∞an(2x+1)n, 若 n→∞lim∣∣∣∣∣an+1an∣∣∣∣∣=31, 则该幂级数的收敛半径为 32
幂级数的性质和运算
幂级数的性质
设幂级数 n=0∑∞anxn 的收敛半径为 R(0<R≤+∞), 其和函数为 S(x), 则有:
(1)连续性 S(x) 在其收敛域上连续
(2)可积性 S(x) 在其收敛区间上可逐项积分,即对于任何 [a,b]⊆(−R,R), 总有与
∫abS(x)dx=∫ab(n=0∑∞anxn)dx=n=0∑∞an∫abxndx=n=0∑∞n+1anbn−n=0∑∞n+1anan
特别地,对于任何 x∈(−R,R) 都有
∫0xS(t)dt=∫0x(n=0∑∞antn)dt=n=0∑∞an∫0xtndt=n=0∑∞n+1anxn+1
(3)可微性 S(x) 在 (−R,R) 内是可导的,且可逐项求导,即
S′(x)=(n=0∑∞anxn)′=n=0∑∞(anxn)′=n=1∑∞nanxn−1
注: 逐项积分,逐项微分后收敛半径不变,重新考察端点即可得出收敛域
幂级数的加减法和乘法运算
给定两个幂级数 n=0∑∞anxn 与 n=0∑∞bnxn, 它们的收敛半径分别为 Ra 和 Rb,r=minRa,Rb
(1) 幂级数 n=0∑∞(an±bn)xn 称为这两个幂级数的和(差)。它在 ∣x∣<r 时绝对收敛,并有
n=0∑∞(an±bn)xn=n=0∑∞anxn±n=0∑∞bnxn
注: 若两个级数收敛域不同,则加减运算后收敛半径不变。
(2) n=0∑∞(anb0+an−1b1+⋯+a0bn)xn 称为这两个幂级数的乘积。它在 ∣x∣<r 时绝对收敛,并有
n=0∑∞(anb0+an−1b1+⋯+a0bn)xn=(n=0∑∞anxn)(n=0∑∞bnxn)
注: 幂级数进行加减法和乘法运算的结果仍是幂级数,它的收敛半径至少为 r,
例题1
设幂级数 n=0∑∞anxn 的收敛半径为 3, 则幂级数 n=0∑∞nan(x−1)n+1 的收敛区间为 (−2,4)
设幂级数 n=0∑∞anxn 的收敛半径为 3, 则幂级数 n=0∑∞nan(x−1)n+1 的收敛区间为 (−2,4)
例题2
求 n=1∑∞n[3+(−1)n]nxn 的收敛域 (−41,41)
求 n=1∑∞n[3+(−1)n]nxn 的收敛域 (−41,41)
函数展开成幂级数
幂级数展开式的唯一性
如果在 x=x0 的一个领域内幂级数 n=0∑∞an(x−x0)n 的和函数为 S(x)
,则必有 an=n!S(n)(x0)
泰勒级数 设函数 f(x) 在点 x=x0 的一个邻域内具有任意阶导数,
则 f(x) 在该邻域内可以展开成泰勒级数
f(x)=f(x0)+f′(x0)x+2!f′′(x0)(x−x02)+⋯+n!f(n)(x0)(x−x0)n+⋯
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对于任何 x∈(x0−δ,x0+δ),f(x) 泰勒公式余项 n→∞limRn(x)=0
当 x0=0 时, f(x) 的泰勒级数称为麦克劳林级数,此时
f(x)=f(0)+f′(0)x+2!f′′(0)(x)+⋯+n!f(n)(0)(x)n+⋯
注: 充要条件并非存在任意阶导数。反例* f(x){e−x210x=0x=0 有任意阶导数但不能展开为麦克劳林级数
常见函数的麦克劳林级数
(1)ex=n=0∑∞n!1xn,x∈R
(2)sinx=n=0∑∞(2n+1)!(−1)nx2n+1,x∈R
(3)cosx=n=0∑∞2n!(−1)nx2n,x∈R
(4)ln(1+x)=n=1∑∞n(−1)n−1xn,x∈(−1,1]
(5)(1+x)a=n=0∑∞n!a(a−1)⋯(a−n+1)xn
对任意 a 在 (−1,1) 内都成立,当 a 不为正整数时,其收敛半径为 1
(6)1−x1=n=0∑∞xn,x∈(−1,1)
求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的方法
直接展开法
(1) 求函数及其各阶导数在 x=0 处的值
(2)写出麦克劳林级数,并求出其收敛半径
(3)判断在 (−R,R) 内 是否有Rn(x)→0
(4)验证端点 −R,R 的收敛性
例题1
求函数 f(x)=excosx 的麦克劳林展开式 n=0∑∞n!(2)ncos4nπxn,收敛域为(−∞,+∞)
求函数 f(x)=excosx 的麦克劳林展开式 n=0∑∞n!(2)ncos4nπxn,收敛域为(−∞,+∞)
间接展开法
利用 f(x) 与已知的幂级数展开式,通过幂级数的运算、先积分后求导、先求导后积分等方式,求出 f(x) 的幂级数展开式
例题1
求函数 f(x)=arctanx 的麦克劳林展开式 n=0∑∞(−1)n2n+1x2n+1,x∈(−1,1)
求函数 f(x)=arctanx 的麦克劳林展开式 n=0∑∞(−1)n2n+1x2n+1,x∈(−1,1)
求和函数的方法
先求出和函数的定义域,即原级数的收敛域
直接求解: 利用等比数列公式,裂项相消,常见的麦克劳林级数(及其派生公式)等多种方法直接求解
转换为幂级数求和: 利用逐项积分(后逐项求导)[常应对 n 在分子]、逐项求导(后逐项积分)[常应对 n 在分母]、加减法运算等方法求解和函数
注: (1)常提出 x 的若干次方后进行逐项积分(求导),注意运算后的首项,n 从第几项开始,特殊的点。
(2)通常选择带 n 次方的项作为和函数的自变量
例题1
求数项级数 n=0∑∞2n(−1)n(n2−n+1) 的和 2722
求数项级数 n=0∑∞2n(−1)n(n2−n+1) 的和 2722
例题2
求幂级数的和 n=0lim∞2nn!n2+1xn,S(x)=(1+2x+4x2)e2x
求幂级数的和 n=0lim∞2nn!n2+1xn,S(x)=(1+2x+4x2)e2x
傅里叶级数
傅里叶级数
将 1,cosx,sinx,⋯,cosnxsinnx 称为三角函数系
称2a0+n=1∑∞(ancosnx+bnsinnx) 称为傅里叶级数 (三角级数)
其中 ⎩⎪⎪⎪⎪⎪⎪⎨⎪⎪⎪⎪⎪⎪⎧a0=π1∫−ππf(x)dxan=π1∫−ππf(x)cosnxdxbn=π1∫−ππf(x)sinnxdx
傅里叶级数的收敛定理(狄力克雷收敛定理)
设 f(x) 是以 2π 为周期的可积函数,其傅里叶级数为 2a0+n=1∑∞(ancosnx+bnsinnx), 满足
(1)连续或有限个第一类间断点
(2)一个周期内至少只有有限个极限点,则傅里叶级数收敛
若 x 是连续点,则级数收敛于 f(x)
若 x 是间断点,则级数收敛于 21[f(x−)+f(x+)]
例题1
设 x2=n=0∑∞ancosnx(−π≤x≤π), 则 a2=1
设 x2=n=0∑∞ancosnx(−π≤x≤π), 则 a2=1
例题2
设函数 f(x)={−11+x2−π<x≤00<x≤π, 则其以 2π 为周期的傅里叶级数在点 x=π 处收敛于 21π2
设函数 f(x)={−11+x2−π<x≤00<x≤π, 则其以 2π 为周期的傅里叶级数在点 x=π 处收敛于 21π2
正弦级数和余弦级数
周期为 2l 的奇函数 f(x), 其傅里叶级数为正弦级数
周期为 2l 的偶函数 f(x), 其傅里叶级数为余弦级数
通过奇延拓可以将函数由正弦级数表示
通过偶延拓可以将函数由余弦级数表示